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精神,贯彻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教党〔2014〕40号)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根据《中共内蒙古工业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充分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我们在新的历史阶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事关办学的正确方向,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培养,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要求。近年来,我校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任务,从认知、传播、引领、践行等环节入手,开展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同时也要看到,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面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在全校师生中进一步深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还艰巨而紧迫。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探索有效形式、形成长效机制,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校师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推进国内知名、民族地区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2.进一步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贯彻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三个倡导”这一基本内容,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与学校各方面、各领域工作紧密结合,综合运用教育教学、实践养成、文化熏陶、制度保障、研究宣传等方式,重点在“融入”上下功夫,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师生,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长效机制,使广大师生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基本原则:(1)坚持系统规划,整体推进,不断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顶层设计;(2)坚持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形成可示范可引领可推广的工作动力系统和实践模式;(3)坚持落细落小落实,形成广大师生日常行为准则,增强自觉奉行和践行能力;(4)坚持继承创新,善于运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进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注重总结凝练基层创新的经验和智慧,增强工作针对性实效性。
二、进一步融入教育教学,确保全程育人
4.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纳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势与政策等6门必修课程要融入“三个倡导”24个字的内容阐释。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方法,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5.探索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有效路径。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创造出良好的求学、授业环境,做到为人师表,行为世范。以此为基础,在理工类专业课和基础课中突出严谨务实、探索真理、创新创业的意志品质,在实践实验环节中强调团结互助、精益求精、潜心钻研的人生态度,深入挖掘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培养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在研究生教育中,要教育引导导师既要“导学习”“导科研”,更要“导思想”“导人生”“导生活”。
6.创新融入课堂的切入口。要切实增强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研究制作《微说核心价值观》宣传手册,积极探索专业课教师利用课前、课间、课后时间,以“微说”的形式,引导青年学生自觉追求国家理想,弘扬社会价值,遵守道德规范。
7.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深入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年级日常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坚持开展“8+3”主题团日活动,拓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规范化、课程化的有效路径,在具体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突出自我教育,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增强主题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
三、进一步融入社会实践,促进实践养成
8.切实加强实践育人工作。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各部门各单位要切实提升对实践育人重要性的认识,纳入教学计划,积极探索设计符合我校实际的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落实上级相关规定,确保各种实践形式的学时学分,合理设置实践课时,推动实践育人工作全面展开,有效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
9.不断深化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构建社会实践活动有效运行机制,切实做好前期调研、方案设计、动员培训、项目遴选、组织实施、过程指导、成果评价、总结表彰等各个环节工作。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文艺演出、政策宣讲、公益服务等活动,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将社会实践活动列入学校正式教学计划,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的建设,探索将“三下乡”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紧密结合的有效方式,将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成绩与课程教学直接挂钩,巩固和提高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
10.大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纪念日及课余时间,走进学校周边、社区和群众,长期开展扶贫济困、应急救援、大型活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志愿公益活动,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得益彰的志愿精神、公益精神、雷锋精神。健全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评价体系、保障体系,推动志愿服务课程化发展,研究制定《学生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完善注册志愿者制度,建设好校院两级学生志愿者协会,传承优良传统,拓展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探索成立学校公益性教师志愿服务组织,选取好服务项目、平台,着眼于面向学校师生进行服务,并逐步向社会延伸。
四、进一步融入校园文化,实现以文化人
11.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开展“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活动,组织动员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以文字、图片、视频、动漫、微电影等方式,表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感悟。深化“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与信仰对话”“与人生对话”等活动,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节粮、节水、节电”活动长效机制。做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全国培训研究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骨干示范导向作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保持力度不减、热度不退,充分利用校园网、宣传栏、校报、广播、电子屏等持续不断宣传24个字,使青年学生在他们学习生活的场所时时处处感受到核心价值观的指引和熏陶。
1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始终坚持“弘扬主旋律、体现多样化”的原则,通过搭建丰富多彩的活动平台,包括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学术节、社团文化节、宿舍文化月、体育节、“七彩杯”文艺汇演、“送你一支紫罗兰”艺术歌曲演唱,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平台,构建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格局。重点以扶持校级艺术类学生社团为切入点,带动全校校园文化活动高品位、精品化的发展路径。
1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在日常教育管理中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抓住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经典诵读、知识竞赛等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道德实践成果网络巡礼”“道德模范进校园”“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邀请优秀专业文艺团体、文化大家、艺术名家走进校园,让在校大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结合学校地缘优势和历史、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艺术形式的宣传推广,发挥体育综合育人功能,通过体育竞赛、艺术展演等形式,激励学生强健体魄、磨练意志、全面发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拓展课堂内外、网上网下、平台载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创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处处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加强国旗、国徽、国歌的教育,庄重升旗仪式。积极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充分利用文化馆、纪念馆、博物馆、旅游景点、部队营地等资源等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4.深化校风校训教育。引导师生弘扬、遵循“博学躬行,尚志明德”的校训,传承、践行“唯实尚行”的校风,通过讲故事、谈人物等方式,深入挖掘“校训”和“校风”中蕴含的历史文化积淀,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15.选树传颂“校园好故事”“校园好声音”。坚持开展“十佳大学生”“工大之星”“桃李之星”等评选活动,举办优秀校友事迹报告会、“榜样的力量”优秀学生事迹宣讲会等,并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模范事迹,促使学生向榜样学习。通过选树典型、宣传典型活动,激发广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有力推动良好校园风气的形成。以“校园好故事”“校园好声音”“校园好集体”等主题活动为有效传播载体,选树在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志愿服务、热心助人、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楷模以及优秀班团集体。
五、进一步融入制度建设,明确基本遵循
16.完善学校规章制度。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制定完善教师管理规定、学生守则公约等师生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校生活的基本遵循。通过升国旗、入党宣誓、开学毕业典礼等仪式,强化礼仪仪式的庄严感和教育意义。
17.探索建设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签订学生校园诚信承诺书,涵盖学业诚信、学术诚信、经济诚信、就业诚信等内容,将诚信档案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思想道德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加大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力度。构建各学段有机衔接的信用约束机制,分层推进诚信档案建设。
18.落实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贯彻《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落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师德教育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引导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情操、掌握扎实学识、永怀仁爱之心,以人格魅力滋润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引导教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深化岗前培训和能力提升环节,组织他们参与调查研究、学习考察、挂职锻炼、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强化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教育和管理。把思想政治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作为人才引进、考核评价和职称晋升、岗位聘任、评优奖励等首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注重师德激励,以优秀师德为基本依据开展育人典型评选活动。强化对道德失范教师的教育、劝诫和惩戒,建立有严重失德行为的教师退出机制。
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传播
19.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创造条件、利用现有项目申报平台,设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专项,重点支持相关课题研究、学术研讨、著作出版,系统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要素和实践途径,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的学科优势和专家优势,积极申请承担教育部和自治区社科规划办等的重点课题,发挥学术研究的导向带动作用,深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推出一批有分量有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
20.发挥新媒体传播作用。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优势,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等主题,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网络主题教育活动,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建设好使用好网络平台,加强“易班”网、校院和各级共青团组织公共微博、微信等平台建设,构建内蒙古工业大学新媒体矩阵大平台,打造立体化的校园“三微一端”。向师生定期推送电子报刊、校园信息,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宣传格局,使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在网络上处处可见、人人知晓。宣传报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物和事迹,产生可敬、可亲、可学的示范效应。引导支持学术专家、教学名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进网络,与广大师生互动交流,形成同频共振。培育建设若干网络文化工作室,推出一批思想性趣味性相统一、符合网络传播规律的优秀网络作品,定期发布校内新媒体平台原创作品“微榜单”。建全师生网评员队伍和配套的工作机制,做好校园网络舆情监测,切实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要求
21.强化政治责任。各分党委、党总支,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以及党的建设各领域,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学校其他工作有机统一、相互促进。
22.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落实工作责任。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各责任部门负责细化方案、抓好落实,各分党委、党总支,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实际制定详细的实施办法,每学期进行专题研究,明确工作重点,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形成各方协同配合、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多渠道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学校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开展情况纳入各部门、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建立定期巡查、调研机制,开展典型案例征集,评选优秀工作项目和先进集体、先进个人。